饮料企业销售量下滑不是偶然现象

   日期:2016-08-24     浏览:7870    

本月,饮料企业陆续公布了今年的中期报告,数字并不理想。以统一企业的半年报为例,今年前6个月,该公司在饮品业务上,共收益人民币74.48亿元,较去年同期衰退8.2%。而可口可乐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在华果汁销售额降幅达到两位数,可口可乐饮料销售额也出现了一定降幅。

在业界看来,今年饮料产业疲软存在偶然因素,因为今年天气与往年有所不同,南方出现较多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饮料销售。毕竟,大雨倾盆之下,没有多少人会愿意再去买饮料。

不过,如果今年没有出现如此天气,饮料企业的日子会好过吗?

自2001年开始,我国饮料产业经历了爆发式的增长,在之后的“黄金十年”间,年产量增速一度达到20%左右。从2012年开始,饮料产业的增速开始下滑,2013年收入同比增长13.61%,到2014年降至个位数,为7.41%。

而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2015年度中国饮料行业整体运行报告》,2015年饮料行业总产量17661万吨,同比增长6.23%;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收入6157.33亿元,同比增长6.21%。换言之,饮料产业市场日趋饱和,已经是大势所趋。

2001年,我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月工资为903元,一瓶价格为三元的瓶装饮料,相当于普通人一日收入的十分之一。彼时,饮料并非大众消费品,而从背水壶到喝饮料,国人的消费水平和观念都在发生着改变。当然,随着人力成本和物流成本的上升,饮料企业的利润率也在不断被压缩。

而到2014年,就业人员的工资水平已经是11年前的5.2倍,而饮料价格并无太大变化,也就是说,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饮料消费早已是大众化消费。当一种快速消费品能够被绝大部分消费者承受时,其增长空间势必越来越少,市场趋于稳态。

更重要的是,随着国民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不同人群对于喝饮料的看法,也是不同的。那些在健身房挥汗如雨的年轻人,想必不会愿意去购买含糖量较高的饮料。在一二线城市,碳酸饮料疲软,而矿泉水市场则快速发展。

事实上,饮料企业的市场格局,已经从“增量竞争”转入“存量竞争”。而要在现有的市场蛋糕中多分一杯羹,仅靠几款已经销售多年的产品,显然是不够的。而传统的“再来一瓶”等促销模式,显然也和移动互联网时代并不相符。

年轻人是饮料消费的主力群体,不论是在电影院、快餐店、便利店还是旅游景区。但是,当下的年轻人群体,已经和十年前大为不同,90后和00后消费者们,更看重健康,也更看重个性化选择。喝饮料前,他们会看配方表,关心自己摄入了什么成分,再和健身APP上的数据做对比,在不同品牌、不同包装的饮料瓶中做出选择,既是在喝饮料,也是在彰显自己的个性。

对于饮料企业而言,当下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盲目推出新的饮料产品,而是要尽快对市场进行细化分析,针对不同消费者群体,研发有特色的产品,并运用互联网手段进行推广营销。

在健康概念之下,低热量饮料、营养饮料、冷藏果汁饮料等分类产品,都将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