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昆冈:农村乳品人均消费是城镇的1/4 市场出现结构性过剩

   日期:2015-08-12     浏览:5638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二十一次年会8月11日在北京召开。图为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发言。中国经济网记者韩肖/摄 

  中国经济网北京8月12日讯(记者韩肖)“全球乳业发展高峰论坛”11日在北京举行。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宋昆冈在会上表示,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乳业规模不断壮大,人均占有量增长近6倍,已经能够基本满足市场需求。但同时,这些改变尚不能适应乳业快速发展的步伐,在广大乳制品销售中,农村人均消费是城镇的四分之一,乳制品市场出现了结构性过剩。

  宋昆冈表示,近年来,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持续走低,进口量大增,国内生产增速放缓。2005年到2009年,奶类产品平均增长为10.6%,乳制品产量年增长为15.8%,2010年至2014年,奶类平均产量增长为0.96%,乳制品平均年增长为7.5%,2013、2014年奶类产量停滞不前,乳制品产量首次出现了负增长,中国乳业已进入瓶颈发展时期。

  据他介绍,生产和消费的增长,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将会愈加明显,随着国际市场行情的大跌而起伏,增长速度将会在5%左右徘徊,奶牛饲养业将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随着国际市场乳制品价格走势的波动而呈现变化。市场状态短期内不会有较大改观,进口产品对市场的冲击将会加剧,平台期是行业发展过程中绕不过的阶段,也是行业逐步走向成熟的表现,只不过是来了早点。而我们尚未做好充分的准备,中国乳业要适应平台期的现实,必须间快采取应对措施,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展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一要提升奶牛养殖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国家乳制品的市场竞争力,我国奶牛生产运作,先进养殖技术推广难度大,奶牛产量低,再加上饲料成本、人工费用、运输费用,奶牛厂养殖费用上升,导致了奶牛养殖成本高。目前国内生鲜乳价格高于发达国家90%以上,作为国产乳制品竞争力弱,进口产品大幅增长,首先要从奶价做起,大力发展规模饲养,采用和推广先进养殖技术,提升奶牛养殖水平,提高奶牛价格,这是增强我国乳制品市场竞争力关键所在,乳品企业要大力帮助和配合奶牛做工作。

  第二发展产业的联合,增强行业抗风险的能力,奶牛饲养业是乳制品加工的基础,是产业链上利益共同体,两个部分的共同繁荣才可以带来行业的发展,平台时期,由于消费市场的波动,乳制品产业经济效益差,遭受风险的将是奶牛养殖业,要保护乳业的基础,同时乳制品企业还要拓展销售渠道,大力发展网络销售,送产品送到家,以整个产业链的优势支撑行业的发展,共同抗风险。

  第三加快产品调整,适应市场。我国一进入市场,短期之内难以得到彻底解决,平台时期,行业发展的必然建议,企业要降低普通奶粉的生产,要生产高附加值的乳粉,比如配方粉,功能乳粉,固体饮料,深加工产品,特别是功能乳粉,将是我们重点发展的产品。有条件的应增加液体,城市型企业要大力发展杀菌,发酵乳。

  第四,调整发展方式,重点向消费者移,我国乳制品企业大致分为城市性,基地企业一般在远离消费的农区,半农半牧区,这些地方土地辽阔,适合大量饲养奶牛,但远离嚣区,取得了很好的业绩。成熟企业临近嚣区,适合牛奶快速消费,但受土地饲料、环境保护等条件的制约,不能大量饲养奶牛,固产品以杀菌乳、饮料为定位。经过20年的发展,都得到了发展,成为行业的主力军,为中国乳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消费特点的变化,交通运输条件的便捷,区域资源优势的提升,变迁,乳业发展的区域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城市型企业应向外延发展,向资源优势去拓展,建立外省生产基地,基地企业应有计划的向嚣区靠拢。

  第五,中国农业要融入世界,世界经济一体化首先带来的是商品市场的一体化,随着我国同有关国家自由贸易协定的实施,乳制品将首当其冲,这几年来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个趋势,世界乳业融得了中国,中国乳业也要融入到世界乳业当中去,才能够持续发展,中国乳企到资源优势国家发展,是弥补国内市场需求和生产需要的重要承接。目前,一些有远见的企业开始走出去,到资源优势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取得了好效果,走出去重点发展产品应是乳粉类产品,包括婴幼儿乳粉,乳清类产品,干酪类产品,走出去的意义和效果将会逐渐显现。希望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探索尝试。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