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高、价格低,市场销售持续低迷,近两年来茶叶市场的止步不前,让成都邛崃、蒲江等主要茶叶生产基地的发展走向,显得更加扑朔迷离。打破困局,成都茶农、茶企的未来该路指何方?
高端市场“泡沫”破了
尽管今年的春茶刚刚开始采摘,但四川嘉竹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艳的心已经悬了起来,“行情很不明朗,对市场不乐观。”
笼罩在李艳心头的愁云,源自去年公司整体销售的下滑。“整体销量下滑了10%左右,尤其是高端产品,趋势很明显。”
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对门的四川绿昌茗茶业有限公司。去年,该公司的总产值下降了30%左右,其中高端茶叶的销量更是萎缩了近一半。
在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主任胡晓云的眼中,高端茶叶市场销量下滑并不意外,“原本就是个‘泡沫’:购买高端茶叶的,很多都是作为‘礼品’;其销量中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真正自己品茶、喝茶的。”
2014年,受茶叶投资热潮降温、游资炒作减少等因素影响,高端茶叶虚高的价格“泡沫”被挤掉,销量也随之下降。
然而,在这场“寒流”中,中低端的“大众茶”却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嘉竹的中低端茶叶,去年销量反而上升了10%左右;而位于邛崃的花秋茶业有限公司情况更为乐观,“去年我们的销量总体增加了15%以上。”公司董事长喻长根说。
茶叶与消费者的关系,需要重塑。而成都的众多茶业企业,也正在求变。
高端茶叶放低身段
花秋茶业的高端茶,正在悄然降价。“单价1000元以上的品种,降价幅度达到20%。”喻长根说。同时,花秋也提出了做“口粮茶”、“全民饮茶”的口号,明显放低了身段。
尽管没有“明降”,但绿昌茗的产品结构也在进行“暗调”。在该公司今年新出的产品目录上,61款产品中,仅有5款仍在走高端“路线”,“主动转型,今年,我们高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的比例已经由以前的2:1调整到了1:2。”公司工作人员冯孝黎说。
李艳的答案更为直接。“中档产品的比例将增长20%左右。而高端产品将严格按计划生产,有订单才做。”
记者发现,不少茶业企业都将产品结构调整作为转型的关键一步。这不仅是茶叶市场“突变”的倒逼,也将真正培育起稳固的茶叶消费市场。
除了原有产品的调整,不少茶业企业也在积极开发新品种,迎合市场的新口味。
3月16日,在第五届中国(成都)采茶节邛崃会场,“邛崃黑茶”被高调授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作为邛崃的重点龙头企业,花秋将在“黑茶”上大做文章。“这是我们对市场的主动迎合。”喻长根说,现在不少消费者都十分注重茶的养生保健作用,“邛崃黑茶”正好与这种市场需求相吻合。
打造茶叶版“可口可乐”
迈开抱团发展和品牌化的发展脚步,邛崃茶业企业和茶农们开始思考如何树立品牌打开市场。作为邛崃的重点龙头企业,四川花秋茶业有限公司将茶叶产品定位为年轻化和时尚化,从而贴近市场潮流。
除了到全国各地开专卖店、到商场摆展柜等传统的销售方式,花秋公司还将产品卖到了网上。不过在喻长根看来,线上开店只是降低成本、进一步打开市场的简单销售方式,更关键的是要针对年轻人群体,营销喝茶的健康理念,让大众更加喜爱喝茶。
模仿可口可乐,喻长根将主意打到了这个世界饮料巨头的身上。“同样都是深色饮料,但我的茶饮更健康”。按照他的想法,企业将积极开发茶粉产品,消费者只需简单冲兑即可饮用。
不仅如此,喻长根还专门邀请了台湾团队,为企业即将推出的茶叶伴手礼进行包装,以更加娱乐化的产品迎合消费者。
同样,打造天猫旗舰店也成为今年绿昌茗的重点动作。“我们将开发电商专属产品,在价格上会更有竞争力。”冯孝黎说。
同时,绿昌茗还推出了以熊猫为主题的包装设计,将产品打入机场等,争抢旅游商品这块“市场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