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安全全球排名第42位--这一评估结论由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数报告》得出。
该报告将中国食安现状归类为"良好表现"档,领先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所处阶段。"洋报告"得出此结论并非为了讨好中国,而是基于三条客观事实:一是中国人均GDP全球排名52位,食品安全排名比人均GDP排名整整领先10位;二是中国政府应对食品安全能力远高于欠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三是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与中国有可对比性的印度,其食品安全排名仅位列全球第70位,远落后于中国排名。就此,"洋报告"认为,中国是为数不多的食品安全水平明显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洋报告"基于各国食品安全保障能力、食品价格承受力、食品供应能力等三大环节27个定性和定量指标,通过动态基准数学模型计算得出。所引用的全部基础数据皆来自世卫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银行等权威机构的官方统计数据,也即"洋报告"没有引用中国的官方数据。尽管统计分析及计算模型本身的误差不可避免,但相对而言比中国的"自吹自擂"要客观许多--当然,迄今为止中国官方从未就食品安全做过"自我吹嘘".
历尽无数次食安风波,经受着反复发作的食安担忧,经过一次次生产与流通整治,中国的食安程度究竟几何?食安保障是否牢靠?中国各级政府迄今难以对国民作出令人信服的对答。在绝大多数国人心目中,国产食品早已到了品质全无保障、监管流于形式、危机此起彼伏之程度。因此,读到上述"洋结论",包括笔者在内的大多数国民,难免会对该报告所得出结论乃至于英国经济学人智库产生是否靠谱的疑虑--这已成中国民众在接受食安评估信息时的本能反应。
解疑释惑,有三条值得我们在思考之后作出自我辨析:其一,英国经济学人智库对全球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各项国家排名历史悠久,并且方法科学、态度严谨,在全球范围内享有相当口碑,也即国人常说的"口碑较好".其二,正因为口碑不错,各国政府和研究机构对其所发布的各类排名通常比较认可。其三,发布排名报告对其是一项研究任务而非做一门"生意".正因为如此,仅近年其所发布的"全球最宜居城市排名"(2011年)、"全球生活成本指数排名"(今年2月)等皆未引发大的争议。
这种思考并非唯洋媚举,而是以为"洋报告"之结论,至少能为国人心平气和地评估国产食品安全现状,提供新的不可多得的思考向度。至少应该是有益无害吧!
"洋报告"和"排名附件"互联网上都有,有兴致的读者可上网阅读到全文及排名表。细读报告后的感受是:
一国食安总体水平与一国发展阶段大体呈正相关。食安发展的现状很难脱离经济发展阶段、市场秩序和法制(治)程度。尽管"民以食为安"在道义和政治层面均属绝对必须性,但脱离发展阶段的"食安诉求"事实上很难兑现。
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食安水平是相对的。欧美多国去年相继发生重特大食安事件,累计死亡数十人,甚至严重引发国际贸易纠纷,但并不影响美国、挪威、法国分列全球食安前三名之排名。这说明一国的"食安能力"系一种综合保障能力。
新兴经济体国家"食安能力"呈稳步提升状,一个重要原因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城市化带来人口相对集中,促使食品工业化大生产取代小作坊生产,带动食品供给模式升级换代,客观上为标准实施、质量控制、政府监管在更广范围的覆盖提供了可能和可行。
网络监督甚至过度质疑,客观上为中国食安水平向欧美先进国家看齐并致力于持续的追赶,提供了欧美食安初级发展阶段所不曾具备的如此广泛激烈的舆论倒逼。按现有的国家、政府、社会、民众、舆论共同立志改变中国食品不安全之实际努力,中国食品安全最终达到欧美水平所需年份很可能会短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