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血糖波动,对无谓恐慌说NO

   日期:2020-06-12     来源:搜狐    浏览:1379    评论:0    
核心提示:从人类最早于鲜果蜂蜜中摄取甜味到由谷物果蔬中提取再到由其他化学成分中提取甜味,糖类的演变历史至今已有数千年。那个曾经让人们的味蕾在触及到甜味不到1秒钟就产生多巴胺从而让人产生极大愉悦感的糖分,殊不知现如今却在健康饮食管理里沦为人们竞相躲避的大敌。

     从人类最早于鲜果蜂蜜中摄取甜味到由谷物果蔬中提取再到由其他化学成分中提取甜味,糖类的演变历史至今已有数千年。那个曾经让人们的味蕾在触及到甜味不到1秒钟就产生多巴胺从而让人产生极大愉悦感的糖分,殊不知现如今却在健康饮食管理里沦为人们竞相躲避的大敌。

     最近,一篇关于0糖饮品引起的血糖保护大战又再一次触痛了人们的神经。难道连无糖的饮品也要赶尽杀绝吗?这到底是警钟醒世还是贩卖恐慌?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得不重新正式的审视有关血糖波动这个话题。

血糖是恒定值吗?

      测血糖不是测身高体重。即使是在正常情况下,一天内血糖是有轻微波动的。因此在合理的范围内正常的上升或下降幅度就无须担心,更不应以某一次身体的血糖波动就得出身体变化的结论。更为重要的是血糖的测量应该坚持一个周期内多次测量,如果血糖波动大,才能判定身体血糖出现异样。仅从一次测血糖的结果就判定是否患有糖尿病是极不科学的,需要多次测量,且结合其他临床检查指标综合判定。

      而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升糖指数和血糖波动无疑是极为敏感的,但这并不代表需要绝对杜绝任何含糖及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及饮品,根据百度百科的“碳水化合物”词条中的信息显示:碳水化合物是膳食碳水化合物是人类获取能量的最经济和最主要的来源,能够提供和储存热能;它是构成机体组织的重要物质,维持大脑功能必须的能源并参与细胞的组成和多种活动;此外还有调节脂肪代谢、提供膳食纤维、节约蛋白质、抗生酮、解毒和增强肠道功能的作用。

      机体中碳水化合物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三种,葡萄糖、糖原和含糖的复合物,碳水化合物的生理功能与其摄入食物的碳水化合物种类和在机体内存在的形式有关。

所以,在正规媒体的公开医学科普报道、节目中,众多内分泌科专家医生在对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调节疾病建议里,一直都是控、限糖/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从来没有建议患者严格禁止摄入。

你的血糖仪精准吗?

       血糖测量仪器不是体重秤,而是一个高密度和精度等多维度的并且对被测者要求颇多的一个专业测试仪器,因此对于仪器的精准要求也很高。家用血糖仪的便利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必须要经过定期校正。医院的血糖仪至少每周、甚至每天(使用频率高)都需要质控品检测,每月由厂家定期校准。因此,一般医院多人使用的单次血糖检测并不能直接作为临床的依据,而是以糖化血红蛋白测试作为临床确诊的依据。

如何判断血糖高?

      血糖高与否,需要通过正确精准的检测与测量才能得出结论。据保定市第一中医院主任医师牛建海介绍:人的正常血糖空腹应当外6.1以下,餐后两小时的血糖不高于8,也就是糖化血红蛋白,不高于六。这种化验的指标需要连续在一周内做三次来做判断,如果三次都没有超过正常值,说明患者的身体就是健康的。

血糖高一定是多吃糖的原因吗?

     吃糖太多了会引起糖尿病,这是很多人的误区。甚至一些非健康专业媒体在报道中也频频如此点题,这不仅显示了这些非专业的媒体的不专业和想当然,也表明了对于公众健康科普的必要性。

     我们知道,影响血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生理因素、药物因素、饮食因素、运动因素、心理因素、病理因素等等,只有综合分析,才具有实际意义。

糖和碳水化合物作为我们人体身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适当正确的摄取是有益身心健康的。

      而糖分和甜味能给人幸福感,不必因无知的恐慌去拒绝任何甜味食品,研究表明从小麦、玉米等天然植物中提取,再由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的赤藓糖醇因具有非常好的耐受性并且没有毒性,而且不被酶所降解,只能透过肾(易被小肠吸收)从血液中排至尿中排出,不参与糖代谢和血糖变化,故宜于糖尿病患者食用。因此含有该成分的饮品对于我们正常人也是可以适度引用的,如今备受瘦身训练人士推崇但因含低剂量碳水化合物报道而陷入舆论风口浪尖的含有赤藓糖醇的元气森林饮品。

     综上,所谓的无知者无畏根本就是一个伪命题。在健康领域,无知者在各种标题党和营销号的带动下,更多的表现出了无知者大畏。动辄听风就是雨,动辄因为一句所谓的报道就永远拒绝某一种食物。殊不知,不善于思考和学习、不善于花精力去弄清楚标题结论背后是否由专业数据和专业知识的支撑,不仅仅是交了智商税,甚者还有可能会危害生命和身心健康。

 
标签: 0糖饮品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