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于甜味的爱好真的是不能言喻,特别是饮料,如果味道不甜,很多人就觉得无法接受。这种口味喜好,也驱动着超市中的酸奶越来越甜,甜饮料品种越来越多,而那些没有甜味的产品,或者低糖的产品,往往很少有人问津。
不过,随着大众的健康意识逐渐上升,很多人都知道,精制糖过量摄入会增加肥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痛风、某些癌症等很多疾病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也建议人们每天最好把精制糖的摄入量控制在25g以内。
但是,长期形成的口味很难改变,既要少摄入糖,又要满足对甜味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代糖”——那些低热量的人工甜味剂,如糖精、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就这样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饮料中,用于替代蔗糖、葡萄糖、果糖等天然甜味剂。
几十年来人们认为,这样的甜味剂既能够给人以甜味的享受,又不产生或产生较少热量,适合需要减肥、患有2型糖尿病、或者血糖控制能力已经下降的人食用。在饮料产品中,也涌现了大量无热量的“减肥饮料”,其中正是用人工甜味剂来替代传统糖类。
但是,人工甜味剂真的可以完美地解决甜味和健康的两难,让人们在畅饮甜味饮料的同时享有健康么?多项研究提示,这些无糖甜饮料的健康效果,与人们的期待并不一致。
有研究在10年中跟踪了特定群体饮用所谓“减肥饮料”的情况,发现每天饮用大于等于1份(大约相当于一罐无糖可乐的量)的人,患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
英国一项对25000人的调查研究发现,与不喝饮料的人相比,喝无糖甜饮料的人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者得出结论,把含糖饮料换成减肥饮料,并不会降低糖尿病风险。
有研究者对关于减肥饮料的多项研究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与不喝饮料的人相比,习惯喝含糖饮料和不含糖甜饮料的人,在2型糖尿病风险的增加幅度上并无显著差别。
无糖甜饮料是否有利于控制体重?
有研究发现,从喝含糖甜饮料改为喝无热量的甜饮料,6个月后受访者的体重没有显著变化,说明“改喝不含糖的饮料就能减轻体重”这个预期效果未必存在。
一项观察实验发现,与其他能量密度高、营养价值低的食物相比,喝减肥饮料会额外增加能量摄入。有研究发现,喝减肥饮料比不喝的人具有更高的身体指数BMI和肥胖率,在排除了BMI因素后,仍然发现喝减肥饮料与体重和腰围增加有关。
添加人工甜味剂的减肥饮料,为什么无助减肥,甚至造成与期待相反的效果呢?
按目前的研究证据,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影响葡萄糖耐受
Suez J等研究发现,在小鼠饮水中分别添加了葡萄糖、蔗糖和糖精,11周后发现饮用含糖精的水小鼠葡萄糖不耐受明显;7个健康年轻人连续6天每天喝5mg/kg的糖精,在第四天就有4人出现葡萄糖不耐受症状。其他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会引起血糖稳态的变化,还会干扰食物摄入和体重增加的机制。人工甜味剂还能够与肠道甜味受体相互作用,影响肠壁营养物质的吸收以及葡萄糖的平衡。
2改变肠道菌群
Abou-Donia MB等发现,糖精能够改变小鼠肠道内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同时引起肠道内多糖降解的增加,导致粪便内短链脂肪酸增加。Frankenfeld等发现,与不摄入人工甜味剂相比,摄入甜味剂者的肠道细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研究者提示,人工甜味剂可能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促发炎症引起代谢失衡以及不利健康问题的出现。
3补偿性能量摄入
食用人工甜味剂打乱了机体“甜味即能量”这种最早建立的关系,导致生理功能紊乱而打破能量平衡。有研究发现,当摄入人工甜味剂时,脑部释放多巴胺的区域活跃程度降低,而多巴胺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感和降低饥饿程度(Swither SE,2013)。通俗地讲,喝了减肥饮料,身体以为是吃了东西,其实热量为零,相当于没吃,身体感觉不满足,于是不知不觉间食欲增加而增加此后的进食量,长期下去就容易导致肥胖。
既然“减肥饮料”不靠谱,那么,喝什么来替代含糖饮料,才是健康的做法呢?
水、牛奶和淡茶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Zheng等人的研究中,9岁丹麦青少年用水、牛奶、茶/咖啡替代含糖饮料后,6年内BMI、腰围和皮褶厚度明显降低。牛奶中蛋白质、钙和B族维生素含量较高,茶中多酚类物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远远高于“减肥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