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食药监局通告7批次食品不合格。这件事再次提醒人们,对食品安全仍不可掉以轻心。
民以食为天,加强食品安全工作,关系我国13亿多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必须抓得紧而又紧。首先,现存的问题仍然不少。尽管工业盐、毒奶粉这类伤人害命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多见了,但相对隐性的问题,却顽固依旧。曝光过多次的黑作坊、脏外卖,改头换面之后重出江湖;上过纪录片的知名火锅店,不差人气不差钱,却还在用地沟油“刺激”舌尖……
其次,老百姓的期待更高了。翻一翻爸妈转给咱的网文,相当一部分是告诫咱别吃什么、别去哪儿吃。民众对“进口”问题的高度关注和期待,正说明理想与现状之间还 存在着差距。
明确了“紧而又紧”的必要性之后,更要找准问题、找对方法,将这一原则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这里有必要提几个醒。
一是要避免九龙治水。食品经手方有农户、商贩、餐馆、网店等主体,因而也就涉及食药监、卫生、农业、质检、工商、海关等部门。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将各自职责划分清楚,不留模棱两可、互踢皮球的空间。管理有疏漏,要按规章问责具体的部门、人员;规章不明晰,更要及时亡羊补牢。
二是要避免网开一面。大企业,不能因为其相对规范、可靠而麻痹大意,觉得用不着管;小作坊,不能因为其相对零散、数量大而撒手不管,觉得管不过来、管了没用。对于产销食品的纳税大户,尤其不能为了眼前利益,姑息其安全隐患和不法行为。要让包庇、护短者吃不了兜着走。
三是要避免“默默无闻”。管理部门,不必当无名英雄,而应该不吝宣传食品安全工作的进展、成效。一方面,要让老百姓意识到管理部门在作为,从而获得安全感;另一方面,得不惮于将食品乱象如实地呈现出来,这既能让老百姓有所防范、让经营者有所畏惧,也能提升公信力,防止谣言野蛮生长。
绷紧食品安全这根弦,坚持“四个最严”,同时找准病根,对症下药,老百姓才能真正拥有“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