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立法会通过对饮品的玻璃瓶征收费用的条例,在港人刚习惯超市塑料袋收费后,酒、水、奶、茶、豆浆、果汁等,只要是玻璃瓶装,也要征收费用。虽然条例规定费用只向经销商征用,但不少市民忧心收费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香港几乎三季高温,家家户户都要在冰箱里存点饮品,如果喝瓶啤酒还要付瓶钱,这关系到港人的日常生活。
付费可促进回收,达到垃圾减量目的;但付费是个难受欢迎的举措,自然会引起一番争议。
配套措施要跟上
条例由法律专家拟定,但实行起来需要可操作的细节。牵扯收费,谁收?收多少?还有奖惩办法等,都要落实到位才能具体执行。
香港特区政府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回应社会争议时表示,一定会有附属细则规定收费标准,目前倾向于参考外国的条例,每公升玻璃瓶收1元(港元,下同),750毫升的收0.75元,汽水瓶收0.33元,鲜奶瓶则收0.22元,经销商如果能够证明玻璃瓶将循环使用超过5次,则免于收费。实行细则会经过广泛讨论,争取最大共识,政府预留了时间,计划于2018年才正式执行。
有葡萄酒进口商表示,每年进口约2万瓶葡萄酒,酒瓶不可能循环再用,如果实施征费,每年可能要缴1.5万元。只向经销商征费,市民未必有感,会继续将瓶子当垃圾扔掉,不如依照塑料袋收费,直接向消费者收费,促使市民将瓶子集中回收。
有啤酒经销商表示并不反对征费,他们将根据征收的费用和市场接受度,调整瓶装啤酒的数量,至于是否会涨价,还要看收费后的具体情况。但他们提出公平的问题,条例规定用于食品、酱料的玻璃瓶不在收费之例,他们认为如果收费,应该面向所有的玻璃容器。
玻璃垃圾坏大事
尽管有反弹,但香港政府采取措施回收玻璃瓶的方向无人反对,即便反对文化渐强,征费的条例仍高票在香港立法会通过,因为玻璃瓶垃圾已经对香港的环境产生压力。统计数字显示,2014年香港每天有290吨玻璃垃圾,只有极少量被回收利用,剩余的都进了堆填区。现在香港的垃圾主要以堆填方式处理,但3个堆填区将于2019年饱和,垃圾处理成为未来香港的难题。再加上玻璃垃圾不能降解,对土壤会产生长久伤害。因此循环利用、源头减废便成为当务之急。
环保减废,除了有规可依,最重要的是全民投入和参与,政策能否有成效,需要政府和市民共同努力,征费更需要社会的理解与配合,而这离不开观念的倡导和更新。去年香港环境保护署已着手推动“千杯畅饮、尽情回收”活动,在商场、餐厅、住宅区宣传琉璃瓶回收,建立惜物减废文化。环保署已在各住宅区增设玻璃瓶回收点,共有1200多个,覆盖香港超过七成人口。同时上门收取商场、餐厅的玻璃瓶,集中交委聘的回收商循环再造。目前,玻璃瓶可制造成玻璃砂,替代天然河沙作为工程原料、制造环保路砖等。
环保署希望逐步提升香港社会对回收利用玻璃瓶的认知,改变固有的用完就扔习惯,树立“少垃圾、多省钱”观念。这些努力为将来执行玻璃瓶收费新规打下基础。
给回收支招
香港资源回收业者指出,条例只是强制收费,并未强制回收,且费用没收到消费者头上,恐怕回收成效并不明显。他们建议把回收和发经销执照结合起来,并将玻璃瓶分类,本地产品由企业回收再利用,外地产品的玻璃瓶回收后用于制造环保砖,政府还要继续开发以玻璃瓶为原料的新产品,因为是否能可持续回收,取决于再造产品能否广泛应用和创造价值,如果再生产品无人问津会沦为新的垃圾,回收就没有达到垃圾减量的效果。
其实最大的问题是,回收也有成本,据回收业者估算,平均每个玻璃瓶的回收成本为0.85元,将来征收的费用恐怕无法维持收支平衡,如果全回收,资金缺口如何解决?政府是否要拿出预算补贴?这些实施细则都要考虑进去,才能确保回收顺利进行。
有批发及零售界议员提出,回收不能仅靠征费,具体执行上,香港的餐厅和零售商空间有限,没有地方存放玻璃瓶,而且残留饮料还会招致虫患,因此,很可能将费用转嫁到消费者头上后,还是将玻璃瓶当垃圾扔掉。征费需要配合奖励制度执行,比如为回收的商家退税。除了经济诱因,教育和引导工作也要持续做下去。
收费减废是香港推行环保的一项重要举措,本周,预算5000万元的“都市固体废物收费──社区参与项目”启动,让参与社区提前体验“多弃多付费”的原则,鼓励市民进行垃圾分类与回收。这意味着不仅玻璃瓶,其他废弃物也将用收费的方式促进回收。香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在启动仪式上坦言,成功地推行一个收费制度不易,必须让社会充分了解收费的安排与意义,做足心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