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乳业谣言被粉碎 重塑全社会乳品消费信心

   日期:2016-05-28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浏览:2280    评论:0    
核心提示:近年来,翻开微博、微信,总能看到一些惊爆眼球的标题,加之耸人听闻的内容,而流传较广、最易让人随手转发的无疑是一些关注民生的食品谣言。其中,“喝牛奶致癌”、“奶牛产奶靠打激素”、“牛奶越喝越缺钙”、“吃榴莲后喝牛奶会中毒”等乳制品方面的谣言更是甚嚣尘上,给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乳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近年来,翻开微博、微信,总能看到一些惊爆眼球的标题,加之耸人听闻的内容,而流传较广、最易让人随手转发的无疑是一些关注民生的食品谣言。其中,“喝牛奶致癌”、“奶牛产奶靠打激素”、“牛奶越喝越缺钙”、“吃榴莲后喝牛奶会中毒”等乳制品方面的谣言更是甚嚣尘上,给处于转型中的中国乳业带来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
  为此,5月11日,中国食品辟谣联盟在京举行“十大乳业谣言”发布会,肃清了近年来流传甚广的十大乳业谣言。与会专家表示,乳业成为第一个谣言发布行业,足以说明乳业是谣言重灾区。乳业谣言的披露,将帮助消费者走出食品安全误区,提高消费者科学饮食认知水平,同时也为饱受谣言侵扰的乳企正名,促进中国乳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十大乳业谣言被粉碎
  
  每天一杯牛奶,是大多数人基本的饮食习惯和方式。老人和孩子尤其少不了它。不管是为了补充钙质,还是处于个人爱好,总之大家对牛奶都不陌生。然而,一个看上去人畜无害的食品,却被舆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与可怕的癌症扯到了一起。一时间“喝牛奶致癌”在网上广为流传。
  对此,专家分析指出,牛奶是世界公认的能为人们消化、吸收和利用最为理想的食物,它不仅能满足蛋白、钙等常规营养物质的需求,而且能够提供其他食品少有或没有的含量虽少、但种类繁多的生物功能活性物质。据美国科学家杨 W.帕克研究,这些功能活性物质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具有抗菌、抗氧化和抗癌等多重功效。全球人均奶类年消费量110多千克,欧美国家高达300多千克。因此,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足以证明牛奶致癌是不成立的。
  对于网上广为流传的“奶牛产奶靠打激素”,上述专家分析认为,奶牛是人们经过长期培育选育出来的专门用于产奶的草食动物。其基本规律是奶牛分娩后开始产奶,60天左右配种再次怀孕,300天左右停止产奶,进入再次分娩产奶前的休整期,之后进入下一个产奶周期,这是奶牛正常生理周期,不需要打激素维持产奶。
  不仅如此,网上还有传言说,蛋白质含有较多的硫、磷等元素,在体内代谢之后产生的酸性物质占优势,是成酸性食品,会增加钙的排泄量,因此牛奶越喝会越缺钙。事实上,据《中国食物成分表》数据显示,牛奶中钾和钙的含量远远高于磷含量,牛奶代谢后呈碱性的元素高于呈酸性的元素,“牛奶越喝越缺钙”的说法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实践表明,牛奶是不可多得的优质钙源,既有较高的含钙量,又富含促进钙吸收的维生素D。因此,喝牛奶或者吃乳制品不但不会缺钙,反而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和重量,预防骨质疏松。
  而近期一篇“吃榴莲之后喝牛奶,毒过眼镜蛇”的帖子更是在微信朋友圈中被大量转载。据帖子披露,一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的时候,吃了很多榴莲后又喝了牛奶,致使咖啡因中毒血压飙升,结果引发心脏病猝死。这个帖子让很多喜爱榴莲的朋友紧张万分。
  事实真相是,上述专家介绍,咖啡因是一种黄嘌呤生物碱化合物,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大剂量或长期使用会对人体造成损害,特别是它有成瘾性。咖啡、茶、软饮料及能量饮料中含的咖啡因较多。牛奶中不含咖啡因,榴莲中也不含咖啡因,两种不含咖啡因的食物一起吃,是不可能凭空产生出咖啡因的。因此,榴莲和牛奶一起吃会导致咖啡因中毒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此外,“咖啡加奶油等于喝牛奶”、“空腹不能喝牛”、“牛奶连袋加热可致铝中毒”、“牛奶不能和水果一起吃”、“有机牛奶更营养”、“睡前喝一杯牛奶有助于睡眠”等乳制品方面的谣言也被专家一一剖析而粉碎。
  
  不给造谣者可乘之机
  
  在发布会上,国家食药监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稽查专员李海锋表示,网络谣言不仅破坏、污染网络环境,扰乱社会秩序,甚至危害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
  在李海锋看来,新媒体语境下,网络谣言给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极大困扰。他以近日青岛部分微信公众号传播的“2万吨毒西瓜流入全国各地,已致8人死亡”的视频举例说,“经核实,网络流传的相关视频是对去年‘问题西瓜’进行的旧闻新炒,并且‘8人死亡’这一情况根本不存在,纯属谣言。”
  “从我们去年的监督抽检情况看,婴幼儿配方乳品的质量是可靠的,使用也是安全的。国家食药监总局将抽样检验从每个季度公布一次改成“月月抽检、月月公开”,把抽检结果放在阳光下,不给那些污蔑我国乳粉不安全的造谣者可乘之机。” 李海锋说。
  国家食药监总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家食品安全监督抽检中合格食品166769批次,不合格食品5541批次,合格率96.8%,不合格率3.2%。其中,奶制品中合格产品9306批次,不合格产品44批次,合格率99.5%,不合格率0.5%。很明显,我国奶制品的不合格比例远低于整个食品行业的不合格比例。我国奶制品是名副其实的安全食品。 
  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郑楠介绍,在欧盟官方的食品与饲料快速预警系统(RASFF)2013年年度报告中,食品不合格通报3137起,其中奶产品相关43起,占1.4%;2014年年度报告中,食品不合格通报3097起,其中奶产品相关66起,占2.1%。而2015年,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不合格食品5541批次,其中不合格奶产品44批次,不合格奶产品仅占不合格食品的0.8%。换言之,即使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当前我国奶产品安全整体上也已经达到很高水平。
  “食品安全身系国家公共安全,产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容易滋生食品安全谣言和不实信息。”李海锋说,“史上最严”新食品安全法的贯彻实施,为加强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治理提供了法治条件和基础。在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政府信息公开和科普宣传教育的同时,要大力构建尚德守法、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监管与社会舆论格局,综合运用法律、道德、教育、技术等手段打“组合拳”,共同治理食品安全网络谣言,推进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重塑全社会乳品消费信心

  新华网常务副总裁魏紫川表示,牛奶谣言影响着中国乳业的舆论环境,同时也给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不小的阻碍。为提振乳业消费信心,需要肃清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空间。
  据魏紫川介绍,近年来,国家多部委频频“亮剑”整顿乳业。农业部连续7年实施生鲜乳质量监测计划,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抽检合格率保持在100%;国家食药监总局加强了乳制品的安全监管,2015年乳制品抽检9350批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乳业市场得以净化,国产乳制品的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但我们仍需看到,消费者对国产奶制品的信心恢复较慢。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关于牛奶的种种谣言一直影响着人们对乳制品的看法。” 魏紫川说。
  农业部奶业管理办公室副主任马莹表示,“当前正值我国居民的乳品消费由偶发性向习惯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引导消费者正确认识我国奶业、重塑全社会乳品消费信心。”
  据马莹介绍,近年来,农业部大力整顿和振兴奶业,奶业的整体素质和奶源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养殖环节,农业部出台了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生产性能测定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快奶业转型升级,推动奶牛养殖向集约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2015年,奶牛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了49%,规模牧场的机械化挤奶率达到了百分之百,基本扭转了养殖小、低、散的局面。
  在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农业部自2009年以来实施生鲜乳专项整治计划和专项行动,2015年抽检的生鲜乳样品有2.6万批次,监测的指标包括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和各项营养指标,监测结果表明,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等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乳蛋白、乳脂肪等指标大幅提升,可以说我国奶源质量是完全有保障的。
  马莹强调,农业部将围绕奶业供给侧改革,重点抓好继续提升奶牛的养殖水平及奶源质量、积极加强生鲜乳专项整治计划和专项行动、加强奶业的宣传等工作。
  中国奶业协会秘书长谷继承也表示,奶业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之一。受谣言的影响,消费者感到困惑,生产者受到伤害。因此,必须肃清网络谣言,传播奶业和饮奶知识,让广大消费者明白消费、科学消费和放心消费。
  在谷继承看来,全球的生鲜乳基本营养成分是一样的,且当前我国的乳制品国家标准严于任何国家,监督抽检的指标在全世界来说是最多的,所以当前我国的乳制品应该是最安全的时期。
  
  我国乳品质量为历史最好水平
  
  在发布会上,农业部奶及奶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王加启介绍了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成果。王加启表示,通过近三年的风险评估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奶产品在各项指标中与国外产品没有太大差异,甚至一些指标优于国际标准,质量安全风险完全处于受控范围内,整体情况为历史最好水平。
  据王加启介绍,农业部奶产品风险评估实验室组建了全国奶产品风险评估团队,近三年对全国15个省份的奶产品质量安全进行了研究,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奶产品质量安全研究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指出,综合各项指标来看,我国奶制品与国外产品并无太大差异。根据国家食药监总局2015年公布的数据,食品类不合格率是3.2%,而奶制品不合格率只有0.5%,奶制品的合格率远高于一般食品。欧盟风险监测数据显示,2013年、2014年奶制品不合格率分别是1.4%、2.1%。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奶制品质量是有保障的。
  以有害物黄曲霉毒素M1为例,根据2013年、2014年、2015年的检测,我国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M1的含量每年在下降,远低于标准限量值。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生鲜乳中黄曲霉毒素含量是0.015,韩国是0.031,日本是0.085,欧盟标准是0.05,远低于国际限量标准。
  另一项数据表明,近三年我国生鲜乳中体细胞数分别达到200万、100万、50万,欧盟的标准是40万,美国的标准是75万。针对《中国联合商报》记者提出的“生鲜乳中体细胞数多少表明了什么?”王加启回复说,生鲜乳中体细胞数是奶牛健康程度的风向标,国家标准为每毫升100万个以下,国际最高标准欧盟标准为每毫升40万个以下。生鲜乳中体细胞数增高,不仅会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而且还会对生鲜乳的化学成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威胁消费者的健康。因此,生鲜乳中体细胞数越少,就越能从源头上保障其安全和纯净。
  王加启告诉记者,从2008年到2015年,我国奶业规模化养殖从19%上升到50%。国家开展的风险评估研究、监测监管措施的实施以及政策的引导等,都大大提升了我国奶业生产水平。在液态奶方面,通过国内23个城市的采样发现,无论是UHT灭菌奶,还是巴氏杀菌奶,国产和进口液态奶在黄曲霉毒素风险评估方面没有太大差异;而在铅含量中,国产和进口的UHT灭菌奶和巴氏杀菌奶都在0.04%以下,也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国产液态奶的保质期明显短于进口液态奶。另外,国产液态奶上架时间明显快于进口液态奶。国产的UHT灭菌奶63天就能上架,而进口的UHT灭菌奶163天才能上架。
  “如果你到新西兰喝新西兰的奶可能是好的,但是要把国外的奶运到国内再喝不一定就比国产奶好。牛奶是鲜活类食品,保质期越长、加工温度越高,保持的活性价值就会大幅度降低。所以国产牛奶有很大优势,喝你身边的牛奶才能达到最好的营养。”王加启如是说。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