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初,中国乳业原本有过好消息,比如中国伊利位列全球乳业20强第10名,蒙牛位列第14名。伊利成为目前唯一进入全球10强的亚洲乳企。
然而,7月末的两则新闻让消费者重新想起2008年的“三鹿事件”。先是媒体重访2008年首例“三鹿事件”患儿后报道称“比同龄孩子发育得小”;接着,7月31日,原三鹿集团董事长田文华减刑的报道又引起议论。
6年的时间,未能抹平“三鹿事件”对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的创伤。
河北奶粉重整山河
对于“三鹿事件”,公众常常作为谈资的可能除了涉事官员、企业高管之外,就是这几年洋奶粉大行其道,豆浆异军突起。
其实“复出”的除了涉事官员,还有当年涉事的新西兰恒天然等——通过各种方式摇身一变,仍是今天中国市场炙手可热的参与者。
再比如,2009年蒙牛在被中粮收编之后,又引入丹麦奶粉巨头爱氏晨曦作为战略股东。而后者其实在2008年之前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甚至也受到“三聚氰胺”的牵连。
尤其是在高端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洋品牌占有率已达80%。业内惊呼中国乳制品市场将重走国内大豆市场被外资控制的路子。
好在中国奶粉生产企业在漩涡中折腾几年之后,如今已展开自救。其中,在“三鹿事件”6年后,河北奶粉意欲逆袭。
据悉,已取代三鹿集团成为河北最大乳企的君乐宝公司肩负着这轮重整的使命。这家公司在2008年三鹿集团陷入“三聚氰胺”泥潭难以自拔时成功抽身。
2014年,君乐宝不惜冒着被称为“搅局者”的风险,以低价方式高调杀入婴幼儿奶粉市场。有业内人士猜测君乐宝此举暗含河北省地方政府的意愿。
“三鹿事件”之后,中国乳制品企业展开了走马灯式的快速整合,但这并不能掩盖产业“外患”之外一系列严重的“内忧”。
比如,2011年6月,围绕乳品新国标的质疑甚嚣尘上,正反双方激烈争辩。该争辩最终重新激起业内关于巴氏奶、常温奶的争论,以及一些阴谋论基调的传言。
“三鹿事件”已过去6年,但时间仍未抹平消费者和整个行业的创伤。类似传言仍会激起人们对中国乳制品行业的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