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北区粮食加工形成10亿元产业
去年,港北区粮食原粮加工量达33.6万吨,产值10.48亿元,粮食加工形成10亿元大产业。港北区常年水稻种植面积31万亩,稻谷产量13.78万吨,其中优质稻种植28万亩占93%,产量12.23万吨。该区推广种植“九七香占”、“马坝银占”“百香占”等优质稻品种,实现农民增收,同时促进了粮食加工业发展。
国际市场:我国粮食加工机械因质优价廉占优势
该区有规模以上民营粮食加工企业26家,年粮食加工能力55万吨,其中,年加工能力10万吨的龙头企业2家、3至5万吨2家、1至2万吨22家,是全市粮食加工企业最多的区。该区通过实施粮食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提升品牌效应,开拓营销市场,发展粮食加工规模经济。
实施粮食品牌战略,提高品牌效应。该区引导粮食加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树立精品意识,改变基础原粮粗加工的状况,改变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不高的旧格局,开发新产品,创造名牌产品,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去年,该区23家粮食加工企业有自身品牌产品和精品,比2010年的8家生产品牌产品多15家。这些产品销往广东、海南等省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其中,广西雄达米业有限公司和贵港市鸿丰米业有限公司两家企业被评为“全国放心粮油示范加工企业”、“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广西大米加工10强企业”。
我国粮油加工机械行业:走出去已不是问题
我国粮油机械加工制造业在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后,增长方式上已经开始从依靠量的扩张转向主要依靠质的提升,正处于产业换代升级的重要阶段。
我国粮油机械制造企业现在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已经能够满足国内市场的不同需求,而且某些产品已供大于求。行业市场成熟度越来越高,一些龙头企业的产品在机械设计、制造工艺和技术服务等方面已具备相当的竞争优势,与国外先进水平接近,如面粉加工中的光辊碾磨制粉技术、小麦剥皮制粉技术;大米加工中的稻谷低温烘干、精选调质技术;油脂加工中的膨化浸出、负压蒸发及二级蒸汽利用技术、低温脱溶技术等等。特别是一些中小型粮油加工单机和成套设备性价比高,在国内外享有物美价廉的声誉,已经成为国内外客户心目中的名牌产品。
全行业的运行现状和国内外供求形势,使不少企业感到国内市场范围相对狭窄,发展的空间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约。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加工机械设备,市场成长遭遇到市场需求“瓶颈”的约束。而在国际市场,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市场,我国质优价廉的粮油加工机械却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今后三至五年粮油加工将呈三大趋势
一、面粉加工向小包装、专用系列化发展。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加强优质专用小麦品种的选育,扭转专用小麦依赖进口的局面。对大众化的馒头、面条、饺子等传统食品小麦,尽早完成品质改良。同时,重新制定面粉标准。发展小包装颗粒粉、面包粉、饼干粉、自发馒头粉,提高食品的色、香、味、型,改变多年来使用普通粉的状况。
目前我国主食(如馒头、花卷、面条、水饺、包子等)仍以作坊式手工操作为主,技术装备比较落后。按照市场需求特点,重点开发面制食品机械加工自动化装备,主要包括饼干、面包、方便面自动上料和配置系统、挂面自动包装技术与装备、馒头自动集成技术与装备、保鲜面团物流设施与配套技术装备、保温面条的自动生产技术装备等。
二、大米加工向小包装、免淘洗强化米系列发展。食用免淘米可避免大米在淘洗过程中矿物质和维生素的损失,简化做饭工序、减少做饭时间,可以节省淘米用水。强化米是在精制米中加入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人体必需的赖氨酸,提高大米中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以满足人体对营养素的需求,显示食品的“功能”品质。
三、油脂加工向精炼油脂发展。在引进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国产设备将得到技术开发。既有营养又有医疗保健效果的色拉油、调和油、高级烹调油,将与我们的一日三餐相伴。
食品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我国食用植物油加工业的重点任务是稳定传统大豆油生产,着力增加以国产油料为原料的菜籽油、花生油、棉籽油、葵花籽油等油脂生产,大力推进以粮食加工副产物为原料的玉米油、米糠油生产,积极发展油茶籽油、核桃油、橄榄油等木本植物油生产,促进油脂品种多元化,提升食用植物油自给水平。
到2015年,食用植物油产量达到2440万吨,其中国产油料产油量提高到1260万吨以上;花生油、菜籽油、棉籽油、葵籽油、米糠油、油茶籽油等植物油产量比重明显提高。淘汰油料加工落后产能2000万吨左右。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增强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食品工业质量和安全水平、提升国际竞争力,将是“十二五”时期我国食品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我国粮油工业面临机遇和挑战,三大趋势将会日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