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全产业链破解“奶荒”困局

   日期:2014-01-09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浏览:3267    评论:0    
核心提示: 2013年的“奶荒”为何格外突出?在“奶荒”带来的成本压力之下,乳制品企业除了提高终端产品的价格,是否还有别的应对办法?乳制品行业如何建立
 2013年的“奶荒”为何格外突出?在“奶荒”带来的成本压力之下,乳制品企业除了提高终端产品的价格,是否还有别的应对办法?乳制品行业如何建立破解“奶荒”的长效机制,使行业发展免受其扰?

    日前,笔者来到我国奶业的主产区——黑龙江省,对奶农、规模化牧场、合作社等原料奶市场供应主体和乳制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采访。

    散户奶农“很受伤”

    由于发展阶段和历史的原因,当前我国原料奶供需格局中,奶农散户养殖仍占据较大比重。不少报道认为,2013年的“奶荒”在一定程度上是散户和奶农合作社的原料奶产量出现下滑所致。

    去年底,笔者来到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克东县采访时,这里已经下起鹅毛大雪。在鑫源奶牛养殖小区,奶农刘全有些无奈说:“现在散户养牛,一年忙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真不如把牛卖了。”

    刘全家里有50头牛,一年可以生产鲜奶200多吨。不过,养牛的投入真不小:一头牛每年草料钱要花13000元,补钙要花700元;雇人帮忙养牛,一年给两万元也没人愿意干;赶上奶牛待犊、产犊,一分钱也没有收入,只能光投入。

    刘全说,2013年已经收入25万元的鲜奶出售款,但由于投入太大,这些钱几乎是“左手拿进、右手拿出”。村里其他养牛大户积极性倍受打击,不少人已经开始联系下家,准备把奶牛卖了。

    黑龙江飞鹤乳业有限公司奶源管理部经理赵久志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向第二、三产业转移,所获得劳务收入并不比养牛差。更重要的是,目前生鲜乳市场已经呈现出规模效益的特征,而规模化养殖对于资金、养殖技术、管理体系有着较高要求,这就造成散户缺乏市场话语权;加之农民从事牧业,其在生产资料效益最大化和生活品质提升上不具优势,而且奶牛养殖风险较高,散户缺乏技术支撑,很容易遭受损失。这些因素的综合叠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奶农的养牛积极性,影响了鲜奶的供应。

    笔者了解到,2013年,部分乳制品加工企业从散养户收购的鲜奶数量已经出现明显下滑,一些企业下滑幅度甚至超50%。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研究员宋亮认为,近年来,国内对于原料奶的质量管控越来越严格,散户奶农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伴随着养殖风险和市场风险的逐渐增长,特别是饲料和人工成本的上涨速度快于奶价上涨速度,造成奶农比较收益下滑,一大批中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市场,造成了原料奶总供给量的持续下降,是“奶荒”的一大重要因素。

    规模化牧场优势显现

    “得奶源者得天下。”这是近几年来乳制品行业形成的一个基本共识。在此后几年,规模化牧场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国内乳制品企业鲜奶供应的重要渠道。在“奶荒”中,规模化牧场的鲜奶供应是否出现了较大的波动?

    笔者来到位于齐齐哈尔市克东县一家由飞鹤乳业领办的规模化牧场。这个5000头奶牛的牧场,每天平均可生产鲜奶70多万吨,最多时鲜奶产量可以达到90多万吨。

    牧场的场长刘庆喜是他告诉笔者,2013年牧场的原料奶供应总体上比较稳定,并没有出现大的波动。牧场在保证飞鹤乳业鲜奶正常供应的同时,和国内其他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也有所接触,基本能够满足生产企业的鲜奶订单需求。

    不过,刘庆喜也坦言,2013年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奶牛养殖的成本有所提升,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料奶价格的稳定带来了压力。2013年1月~9月,原料奶价格每吨上涨了700多元。

    据介绍,奶牛养殖合作社是大牧场的缩小版,只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实现奶牛养殖流程的标准化管理,鲜奶的品质完全能够达到大型牧场的标准。更重要的是,中小规模合作社投入小,更能让奶农从中得到实惠。

    宋亮告诉笔者,目前的“奶荒”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奶源基地建设方面欠账太多,以大型牧场和中小型合作社为代表的规模化养殖有利于稳定鲜奶供应,避免原料奶产销失衡。未来,乳制品加工企业应继续加大对规模化养殖的投入力度,否则,“奶荒”现象将愈演愈烈,乳制品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也会逐渐丧失。

 
标签: 奶荒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