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奶价居高是因为检测过多?

   日期:2013-12-18     来源:和讯网    浏览:2274    评论:0    
核心提示: 】《楚天都市报》载:据统计,我国生鲜乳价格已经由2007年的2.25元/公斤快速上涨至今年的4.5元/公斤,翻了一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奶价之高排世界第四
 《楚天都市报》载:据统计,我国生鲜乳价格已经由2007年的2.25元/公斤快速上涨至今年的4.5元/公斤,翻了一倍,高出世界平均水平三分之一左右,奶价之高排世界第四位。商家称原料奶价格高居不下是整体价格偏高的主要原因,并称检测过多致价高,比如一杯奶要做899项指标检测。

    “检测推高奶价”别是软广告

    木须虫(公务员):食品安全是奶企天然的责任,检测成本是刚性的成本,无论是仪器还是环节检测,都是必要的投入。这么些一本账,归咎起来仿佛是“好奶源”与“严检测”增加了成本,推升了奶价。细细咂摸起来,更有“品质”等于“高价”的味道。那么,所谓的解释高价,哪里是抱怨,分明就是一则广告!

    其实,国内乳企受累于“三鹿事件”而跌入低谷多年,打捞乳业的消费信任其实就是乳企重新瓜分市场最优的策略。而近年来,国家针对乳业调整的政策,乳业“国”进“洋”退局面初现。同时,也使得国产乳产品价格开始走高。如此语境下,自说自话地解释奶价高,诸如“检测推高奶价”,不忘记拿质量作噱头,自然不免王婆卖瓜的嫌疑。

    事实上,奶好不好、安全不安全,奶企只能说给自己听,真正的品质还是要经得起部门的监管和专业机构的检测。谁都知道,再严格的工艺、再完善的设备,形同虚设还不如没有。成本打不打折扣,自己说了还不算。虽然质优自然价高,但是在质优的前提下,有效地优化经营模式,通过竞争减少可以控制的成本,增大利润空间,再让利消费者,依然是占得市场先机的正道,而这远比自我抱怨或者自我表扬要管用百倍。

    奶价攀升别只赖检测

    熊伟强(研究生):从生产到销售,产生成本的不仅仅是检测,揪住检测成本不放手,渲染检测项目过多、过频,反倒会产生一种错觉,让公众误以为检测不合理,应该对检测环节进行压缩,使奶价回归合理的位置。

    近年来,奶业安全事件频发,一件件触目惊心的事故,警醒着乳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相信谁都不会否认检测的重要性,因而检测并非过频、过多,而是为之前的欠缺补课。

    一面是十倍于国外的检测成本,一面却是牛奶质量的不尽人意,对于国内乳企而言,价格上涨,不要只怨检测的类目和频次,还要看到国内外的差距,在严格检测的同时,千方百计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成本。

    怪“检测”并非完全是矫情

    堂吉伟德(职员):按理说,对于问题重重,整个行业都处于低端的国内乳企来说,唯有严格把关才能避免出现质量问题。而检测作为技术把关的一道程序,不仅要求企业自身要做到“批批检”,还要接受行政监管部门的临时性抽检和执法检测,层层把控之下,牛奶的质量才会获得保障和提升。问题在于,成本远超发达国家的10倍左右的检测,质量却未能达到相匹配的水平,安全事件依然不时出现,检测的效率本身就值得怀疑。

    如果检测有效,可能一次就能发挥把关作用,如果检测无效,可能十次重复检测也会出现各种问题。“抽死人”的检测里面,除了表明对质量问题的重视,以及对检测手段的过度依赖之外,其间还透露出多重信息。一方面表明,这其间的检测频次太高,增加了过多的检测项目,导致重复检测的资源浪费,并因此增加了不必要的成本;另一方面表明,检测收取的费用太高,甚至不排除“检测为利”的因素,并因之成为企业的无以承受之重。

    899项指标检测不过是“靠奶吃奶”

    毕舸(职员):一方面,有关部门称国内奶业安全质量远达不到国际标准,是基于特殊国情下的产物,短时期内难以改变,似乎奶业安全不达标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有关部门又用899项指标检测和天价检测费用,迅速超越了国际标准。这一正一反,其中透露的玄机,很容易指引公众另类解读,那就是899项指标检测是否是变相的“靠奶吃奶”。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不少职能部门一向有此偏好。奶业名目繁多的检测,与检测后奶业安全的依旧低迷,是相关部门对奶业安全治理效果的自我否定。民众有权质疑,899项指标检测是否是走过场,检测后的奶粉真正达到了安全标准吗?奶企交完检测费用是否就等于交了“买路钱”,就可以畅行无阻?有关部门除了忙于设立层出不穷的指标标准加收费外,还应承担起什么样的对等责任?不能光检测不负责呀!

 
标签: 奶价居高
打赏
 
更多>同类资讯
0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