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涨价解决不了供需矛盾、提升不了质量安全、赢取不了消费者信心。相反,在贸易逐步全球化的时代,价格过快上涨将降低乳业国际竞争力,给虎视眈眈的国外奶业可乘之机。涨价,只能是缓解矛盾的临时手段,使用起来需慎之又慎。
事实上,因为“三鹿”事件后乳业质量标准大幅度提升,不合格奶农大量退出的情况是可预见的。只不过企业“内功”修为不到家,推进规模化的速度不如散户退出的速度,才导致了奶源紧张的局面。
规模化速度慢,固然有资金不足、可用土地少等关系,需要政府研究解决,但也有一些是乳企自身意识不到位的问题。记者调查时就看到,5年来不同的乳企选择的道路也截然不同。一种,斥巨资建设奶源基地、提升质量保障水平;另一种,主要精力在于压低奶价、争抢市场。于是,这两种乳企在今年奶荒中的状态截然不同,前者,做到了“手中有奶,心中不慌”;后者,工厂几近停产,不得不抬高价格、四处抢奶。可以说,注重修炼“内功”的企业赢了漂亮的一战。
从根本上看,部分乳企的短视行为源自于缺少对社会负责、对百姓负责的态度,并没有把奶业当作一项真正的民生事业来做。他们想的,不是如何从市场上盈利、壮大奶业,而是“抢奶”等歪风邪道。此类乳企对行业有害,越早退出越好。
必须看到,奶源紧张,只是乳业在升级过程中,不得不经历的阵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还将陆续到来。企业只有从长远考虑,继续提升“内功”修为,才能再次赢得消费者信心,振兴乳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