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加大对奶粉行业的全面整顿,为市场形成良性有序的竞争氛围及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国产奶粉企业在保障产品安全条件下,通过配方研发、工艺改进、奶源优化等手段,极大提升了产品品质。与此同时,开展一系列的宣传活动,让消费者增加了对产品生产的了解。在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国产奶粉销售份额有了明显提升。
根据AC尼尔森发布最新数据,2013年9月份,伊利、贝因美、飞鹤、完达山的市场份额比5月份分别增长了2.9%、0.6%、0.5%和0.4%,同比分别增长3.8%、2%、1.7%和0.4%。相比较,受安全事件及医护渠道整顿影响,多美滋市场份额比5月份下降近7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下降9.2个百分点,雅培、可瑞康、美赞臣等品牌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洋品牌在中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所改变。
然而,国产奶粉销量的回暖犹如“小荷才露尖尖角”,不能表明消费者信心全面恢复,原因是公众对国产品牌的成见太深,而这一切归因于国内乳业过去几年接二连三曝出的安全问题。这些问题不断敲打着消费者,迫使父母们屈从于洋品牌,形成了较为偏执且畸形的消费观。
心病还需心药医,如何化解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品牌的成见是重塑信心的关键。
首先就是引导消费者学会客观、理性地看待和选择奶粉品牌。客观地讲,“洋奶粉”不都是极品,“国产货”也并非都是次品。不可否认,欧美等发达国家在奶粉监管和检测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流程和制度,在奶源和安全管理方面也比国内有优势,但不能表明这些国家所有的品牌奶粉就一定比国产的好。事实上,国产奶粉在生产工艺方面与欧美差距微乎其微,在产品标准方面甚至比欧美更加严格。近几年,围绕“确保安全、提升品质”,在政府高度重视下,各级监管部门对国产奶粉生产、销售过程采取了一系列更为严格的监管措施,各大奶粉企业在奶源把控、加工技术和检验检测等环节也进行了较大程度改进和提升,可以说,当前国产主流品牌奶粉质量是过硬的。
接下来,政府和企业应该将这些客观事实的信息,准确传达给消费者,这有助于引导消费者理性看待奶粉品牌。目前,这样的公益宣传和活动还是太少,比如,针对婴幼儿配方奶粉标准,做个电视专题,详细介绍各国标准内容和制定成因。消费者的成见,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对食品安全问题处理不当的一种抱怨。在这方面,政府确实也加大了相关法制建设,提高了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
过去出现的安全问题,由于惩罚过轻,相关问题的公告不够透明,造成了消费者对处理结果的不满,也助长不法企业肆意之风,致使市场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窘境。未来,除了强化执法力度外,更需要从细节上就具体安全问题对公众做出详细、科学的解释,并将整个过程尽可能地透明化,提升相关部门在消费者心中的公信力。
除此之外,要尽可能地让消费者参与到食品安全的监督中来,这不仅能够极大降低政府监管的成本,提升监管效率,同时也能够让消费者在维权中,维护尊严,得到实惠。
令人欣慰的是,从维护消费者权益角度,今年政府陆续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以及管理办法,对于化解消费者成见,恢复国产奶粉的信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当前,正是政府全面整顿为重振消费者信心打开一扇时间“窗口”的大好时机,接下来,就要看国产奶粉企业如何以实际行动向消费者证明自己,从而彻底扭转其在公众面前的形象。